今天我們會進行春季安靈法會,但是因為新冠病毒這個特殊的封州因緣,我們必須以和平時不一樣的方式進行[法會]。
大家都知道,通常五月的第一個星期天,我們在莊嚴寺有一個大型的集會,讓那些在上半年或者在去年間,失去親人的人,親自來莊嚴寺,我們在大佛殿,有一個大型的誦經法會。然後,我們會出大佛殿,到千蓮台,把亡者的骨灰安放到蓮位龕中,這是骨灰的永久安放處。
但是今天,因為封州的緣故,我們需要以比較不一樣的方式來進行法會。
我們在此只有常住眾——兩位比丘尼、尊者吉祥比丘,還有一些在家眾的工作人員,我們以錄影做這個[法會],然後會寄給那些正常[情況時]會來參加這個法會的每一個人。
這個法會讓你跟心愛的、已逝的親人的骨灰,做最後的告別。
正如大家都知道,死亡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各種疾病——心臟病,中風,癌症,器官衰竭;比如車禍,家庭意外等。
有一些人很幸運地活到老年壽終,自然死亡。
人在不同的年齡死亡,如果幸運的話, 他們會有很長的壽命,在八、九十歲,甚至超過一百歲的時候,離開這個世界。
有一些,在中年的時候去世,有一些,在青壯年的時候死亡,甚至嬰兒、小孩也會離世。所以死亡在不同的年齡發生。
即使我們活著,正在一生當中,身體很強壯、健康、充滿活力,預計我們能活到八、九十歲,[但也]不能確定我們是否能活得那麼久。
因為透過意想不到的原因,我們某些因緣條件的改變,死亡可以在任何時候發生。 所以我們總是要隨時對死亡有所準備 。
這是佛陀給我們的一個恆常的提醒。
透過這個視頻你來追悼和哀思的人、離去的人,他們和你有不同的關係。
可能在大多數情況下,[往生者]是你的父母,可能是祖父母,爺爺奶奶,可能是兄弟姐妹,甚至兒子或女兒,或者可能是你的朋友。
所以很多人會通過視頻聚在一起,觀看這個法會。
你和離去之人的關係,可能有很多種。
所以,我們有很多不同的死亡原因,不同的死亡年齡,和亡者不同的關係。
但是你們所有的人都在此齊聚一起 ,參加今年的春季安靈法會,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,也就是跟心愛的人告別,一個你會非常懷念的人。
在你和你心愛的人告別的時候,你會感受到悲傷和哀痛。
以我的看法,[你]經歷和感受那種悲傷和哀痛,完全是自然和正常的。
在佛教中,有的時候會有一種極高的理想,[認為]當心愛的人去世時,我們不應該有任何悲傷,應該完全平靜地接受這失去。
也許對一些有很高修行成就的人而言,那種態度是可能的。但對於大多數的人,像我們這樣的人,包括我自己,失去心愛的人,自然會帶來悲傷和哀痛。
那麼,佛教可以提供什麼讓我們克服悲傷和哀痛?
不是說我們只是驅走悲傷、趕走哀痛,就好像用手揮走一隻蒼蠅一般。
而是,我想說的是,讓我們感受悲傷和哀痛,這是一種健康的學習,以幫助我們克服悲傷。
我們去感受它,讓它經過內心,但我們在智慧之光、理解之光中,去感受它,用正念去感受悲傷。
但是,我們對那正念,加上理解,理解無常是所有因緣條件組成的事物的本質。
我們認識的每一個眾生,都是無常的。
每一個在過去曾經活在這星球上的人,都已然死亡。
所以一個心愛的人、一個親人的死亡,不是什麼令人訝異、非比尋常、悖離常態的事。
我們也知道,死亡可能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發生。
在老年、中年、青年、童年時期,甚至嬰兒也會死亡。
所以,當我們了知無常是生命的本質,了知每個活着的人,[終究]必死,了知死亡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。
這個理解有助於我們克服和削弱我們的悲傷。
我們也應該理解,佛教教導我們,在這輪迴的過程中,我們自己在這生死輪轉中,已經活過無數次的生命,而逝去的人也活過無數次的生命。
所以,歷經無始的時間,我們已經和幾乎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每一個人[都曾經]相聚過、互有關聯。
甚至假使我們走到街上,遇到一百個陌生人,這是有可能的:在過去的某一生中,那些陌生人曾是我們的母親、父親、姐妹、兄弟。
然而,要是我們現在聽到他們[這些「陌生人」]的死訊,不會有特別的感受,因為我們經過了跨生命的分離,[今生]已經[和他們]疏遠了。
所以,我們應該這樣想:我們現在親愛的人,我們心愛的父母、兄弟、姐妹、兒子或女兒,
在過去的生命中,這個人對我們來說,是個完全的陌生人。
也許在未來的生命中,那個人對我們來說,也可能是陌生人。
所以,一切眾生都可能曾是我們的母親、父親、兄弟、姐妹、兒子或女兒。
所以,在我們以這種方式思維的時候,我們看到它幫我們減少了對所愛之人逝去的悲傷和哀痛。
我們也應該思惟業的本質和運作方式。
我們所愛之人逝去,我們想知道他們[現在]到底怎樣了?
他們是否完全地不見和消失了?
這不是佛教所教導的。
佛教教導我們的是我們[去世時,]經歷一個投生的過程。
所以我們去世時,並不意味着我們的存在完全地結束;並不意味這意識就像破掉了的泡沫一般消失,或者像熄滅的火焰,不再燃燒。
而只是身體死亡,但意識—-意識的心流仍將延續。
意識的心流將延續,並採取一個新的存在。
意識會安住在一個新的色身,而新的生命將會重新再發生。
所以當一個有情出生現起時,那個有情的意識並不是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的冒出的,而是那個剛剛出生的小嬰兒的意識,是意識流的一部分,這可以追溯到另一個生命,之前去世的另一個人。
然而,是什麼因素決定了眾生投生的性質?是他們的業力。
業力意即[出於]意志的行動,所以,它(業力)是我們身、語、意的行爲。
根據我們的所做所為,善行、惡行,意識流將會投生,在特定的因緣條件下,有一個新的生命。
如果一個人,已經造了很多不善業,那麼,意識流將導向一個[充滿]困難的投生,生到苦趣、苦界中。
如果一個人已經積累了福業、做了善行,意識流會過渡到善道去,一個善的投生的狀態。在那裏他們將經驗(受用)福報和快樂。
所以,這投生過程和業力運作,應提醒了我們:這是我們的責任、我們自己的義務——這一生在我們還有機會的時候,要積累、存儲廣大的善業、好的福業、有助於我們的福業,讓我們在死去的時候,可以朝向一個快樂的投生。
現在,很多人會有個疑問:我們能為我們心愛的、亡故的親人做些什麼?
他們是不是只能承繼他們自己業力的果報,而我們沒有辦法為他們做什麼來幫助他們?
佛陀的教導不是這樣的。
佛陀教導是:是有可能幫助我們心愛的親人的,尤其是當他們正處於一個從一生到下一生過渡階段的時候。
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幫助我們去世的親人過渡[往生善趣]呢?
就是代替他們、以他們的名義做功德、做善行、虔誠行、道德行。
並且在我們的心裡面,把功德迴向給他們。
我們邀請他們,告知他們,我們正代替他們做這些功德,請他們從他們[現在]新的生存界來見證,見證代替他們所做的功德,隨喜我們正在代替他們所做的這些功德。
這樣一來,當他們隨喜的時候,就可以分享、獲得功德。
在他們從舊生命過渡到新生命的時候幫助他們。
所以,你們正在聽或是聽和看[這開示]的人,[若]想幫助你的親人安全、穩當地過渡到他們的下一生,
你們首先應記得我們在寺院這裏正在做一些功德——誦經、持咒、迴向功德給你逝去的親人,幫助他們快樂地過渡到新的一生。
而你們在家裏也應當做一些功德善行。
你可以禮拜佛和菩薩,向他們頂禮,你可以念佛,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觀世音菩薩,南無地藏王菩薩等等。
你可以誦經,你可以修慈心觀,你可以觀佛身相,你可以捐款到慈善事業,甚至可以通過互聯網,來幫助貧窮的人、生病的人、飢餓的人。然後你把這些功德聚在你心中,憶念你離去的親人,然後你發願,願我離去的親人,無論是父母、兄弟、姐妹等等,
願他們見證我以他們名義所做的這些功德,願他們隨喜這些功德,並願這些功德幫助他們安樂地過渡到下一世。
那麼,我將以此,結束這個開示——
我希望你們所有正在聽法的人,健康、平安。
同時,請繼續遵守我們州[政府]所訂立的指導方針,儘可能遵守留在家裏,儘可能與他人保持[適當]距離,外出時戴口罩,處理物品時戴乳膠手套,然後丟棄。
請保持健康、平安。
希望會有時間[很快地]你可以回到寺院,到千蓮臺,向你離去的親人致意。
願你們一切吉祥!